当前浏览器版本较低,部分功能响应较差。使用完整功能,请升级浏览器到最新版本或IE9以上。谢谢!

爱沙尼亚政府推出重整军备计划

点击:    时间:2025-08-27

据外媒报道,近年来,受欧洲地区安全局势变化影响,爱沙尼亚加速国防建设步伐,推出一系列规模庞大、覆盖广泛的重整军备计划。近日,爱沙尼亚国防部长汉诺·佩夫库尔宣布,批准爱沙尼亚武装部队2026至2029年发展计划,以全面提升国防能力。

全面提升国防能力

2026至2029年发展计划是爱沙尼亚当前重整军备的核心,目标是投入100亿欧元(约合117亿美元),提升多领域国防能力。

根据规划,37%的资金用于装备采购,25%投向弹药储备,14%用于人员保障,其余部分则分配给基础设施建设与情报系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该计划的推进,到2029年,爱沙尼亚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从现有水平大幅提升至5.42%,超过多数北约成员国军费开支水平。

爱沙尼亚将装备现代化建设视为国防能力提升的核心,重点聚焦3方面发展。

其一,无人机体系化建设。爱沙尼亚计划投入1.5亿欧元,用于采购攻击、侦察、监视类无人机,并将其深度整合至从营到师级的战术单元。

其二,防空能力梯次强化。爱沙尼亚计划通过组建专门承担防空任务的防空旅,部署“西北风”“皮奥伦”便携式防空系统、IRIS-T中程防空系统,构建多层次防空网络。同时启动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相关调研评估,为未来部署远程防空系统做准备。

其三,陆海空装备协同升级。爱沙尼亚陆军计划更换CV90步兵战车、组建炮兵团,以增强地面作战力量;海军将翻新猎雷舰并新增3艘舰艇、采购水雷和更多“蓝矛”岸舰导弹系统,以提升海上作战和防御能力;空军则着重强化与北约盟友的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联合作战中能够有效配合。

同步推出多项举措

除2026至2029年发展计划外,爱沙尼亚为提高国防能力还推出一系列其他举措,目前部分已进入落实阶段。

国际防务合作持续深化。爱沙尼亚与德国、拉脱维亚延续IRIS-T中程防空系统的联合采购模式,旨在通过集中采购提升区域联合防空能力;接收土耳其生产的NMS和“阿玛”装甲车,深化与区域盟友的装备协同;与拉脱维亚、立陶宛联合推进“波罗的海防线”项目,通过建设军用级屏障、掩体群和观察哨,提升三国边境防御能力。

国防工业本土化进程加速。爱沙尼亚计划投入5000万欧元,建设帕尔努县国防工业园区,同时规划设立未来能力与创新指挥部,以统筹国防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资源。此外,爱沙尼亚通过修订《国防工业法》吸引外资企业入驻,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等国际企业已考虑在塔林设立弹药生产线。

基础设施建设多区域联动。爱沙尼亚计划投入1.5亿欧元,用于西部阿马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建设新军营、防空设施及小型国防工业园区;投入8000万欧元,用于东北部塔帕、约赫维、塔林等地的基础设施扩建;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南部雷多地区的设施扩建及卢尼亚维修设施的开发。此外,爱沙尼亚还计划重点建设与波罗的海防线相连的新射击场及配套设施。

后勤体系同步升级。爱沙尼亚帕尔迪斯基食品综合体等设施投入使用,可满足3000人规模的应急物资供应需求,进一步强化危机时期的食品保障能力。

外媒称,尽管计划推进迅速,爱沙尼亚重整军备仍面临挑战。

爱沙尼亚2025年国防预算中,外部资金首次超过本国自有资金投入,其防务开支高度依赖欧盟金融借款机制。在国防预算持续加码的背景下,若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该国偿债压力将显著增大。同时,为支撑国防预算增长,爱沙尼亚政府计划将增值税从20%提高至22%,可能引发民众不满。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用需求存在资源竞争,国防工业园区征地将导致当地农业用地减少。